中文
English
繁体
日本語
한국어
Español
ພາສາລາວ
ภาษาไทย
русский
français
Italia
Deutsch

讲好凉山故事传播凉山好声音——评彝族歌舞剧《妈妈的女儿》

彝族地区官网
2025-03-03


新湖南• 据点2025-02-28 17:32:43

1.jpg

/图 阿克鸠射

“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守正创新,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衡量文学家、艺术家的人生价值也要看作品。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精益求精、勇于创新,努力创作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2021年12月14日,我作为一名来自凉山州的彝族作家代表,有幸参加了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深感幸福和荣光,更是从大会上获取到了继续从事文学艺术的不竭动力。

凉山,地处金沙江北岸,四川省西南部。群峰嵯峨,河谷纵横,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上接甘青地区,下连滇西北高原,狭长的南北走廊地带成为民族活动和迁徙的天然通道,被称为中国西部重要的“民族走廊”之一。14个世居民族在此交流交往交融,创造了厚重深邃的文化积淀,异彩纷呈的人文风情。近年来,凉山立足文化体制改革、文艺精品创作、传统文化保护、公共文化服务,奏响地方文化繁荣发展的时代交响曲。

近年来,凉山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立足全州特色资源,深度挖掘资源价值,着力把文旅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将文旅产业打造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2.jpg

2023年12月25日晚,“听见绿水青山”2023中国(四川)首届民族音乐周开幕式暨音乐盛典在西昌举办。普格县委、县政府倾力打造的歌舞剧《妈妈的女儿》(阿莫妮惹)在火把广场·金鹰大剧院倾情上演,为观众带来一个全新的关于彝族妈妈和女儿的故事。

温暖的剧情,精彩的舞蹈,赢得阵阵掌声,一首首深入人心的彝族歌曲,更是戳中我的泪点,《妈妈的女儿》是一部有燃点、有泪点的民族歌舞剧。

这是我第一次带着岳父母和从外地放元旦节假回来的儿子一起流着泪看完的,看后让我感慨万千,不写两句真不快。

我因长年生活工作在昭觉县,平时很少有机会看过一部完整的凉山彝族歌舞剧或音乐剧。说实话,凉山彝族的歌舞剧或音乐剧,之前我只看过《阿惹妞》,这一次非常感谢凉山州文旅投资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毛德旭舅舅免费给我们一家提供的票。

“在美丽的阿尼山下有条蜿蜒曲折的小溪,远近闻名的阿尼村寨就坐落在这里。阿尼此拉是这个村寨的头人,他带领着整个村寨在此生息。远在千里之外的利利土司家与阿尼土司家世代联姻,以此来壮大彼此的力量。阿尼此拉的夫人就是来自利利土司家,温柔慈爱的她已经有了身孕,村民们一起为即将到来的新生命缝制新衣……”

在欢乐的氛围中,歌舞剧拉开帷幕,一个古典的彝寨展现在眼前,一个彝族女儿的故事也在众人的精彩演绎中被娓娓道来。

3.jpg

4.jpg

“妈妈的女儿哟,人说高山乐趣多,高山未必真快乐,在那绵绵山脉上,只有羊儿最快活……”

从女儿的出生到童年的成长,舞台上都是喜悦的氛围,直到媒人出现在村口,悲伤的情感一点一点的涌上心头。至此,少女的无忧无虑戛然而止,告别亲人离开故土的不舍,对未来的不知所措被一一展现出来。

《妈妈的女儿》演绎的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故事,而是一代又一代彝族女人的一生。每一位妈妈都曾经是女儿,在成长的过程中,妈妈把坚韧勇敢的精神传给了她,她又把这种精神传递给自己的女儿。

生命的种子不断播种在四方生生不息,阿莫妮惹的故事也不断被彝家女儿们传唱、发扬和创新。

《妈妈的女儿》,不仅在情感上触动了我,在视觉上也表现出色。舞台上连接剧情的舞蹈是整场剧的亮点,无论是威武有力的男子群舞还是经典的彝族女子舞蹈,都尽显彝族歌舞的魅力,每一支舞蹈都包含了丰富的情感,推动剧情的同时,为我带来一场视听盛宴。

民族音乐剧《妈妈的女儿》首次将阿莫妮惹的故事以歌舞剧的形式搬上舞台,力求在忠实于原作的基础上,通过阿莫妮惹的人生轨迹,为人们再现了一个古代彝族女人的欢乐、幸福与悲伤。

我小时候生活在大山里,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父母亲围坐在温暖的火塘边,教我唱彝语版《妈妈的女儿》的情景,今夜像回放电影一样一直出现和回响在我的脑海中。长大后,我因有幸读书参加工作,在工作之余,曾深深地痴迷于大凉山彝族四部传统史诗《勒俄特依》《妈妈的女儿》《阿惹妞》和《玛牧特依》以及彝族谚语和克智等,也曾倒背如流的朗诵各种彝族优秀传统文化。

5.jpg

6.jpg

如今,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勒俄特依》《妈妈的女儿》《阿惹妞》和《玛牧特依》以及彝族谚语和克智等理解也悄然地在发生着转变,变得更加深刻,也更加理解这份深沉厚重的彝族历史文化和情感,让我越来越敬畏优秀传统文化。

我想,敬畏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是与生俱来的。一个人只有心存敬畏,才会走得远,走得稳,走得快。我们要常怀敬畏心自觉做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者、传承者、守护者。这个世界很多事物和规律都值得我们去敬畏,心存敬畏,就不会为所欲为,不会道听途说,懂得凡事适可而止,懂得如何取舍。

如今,我也在工作之余,走上了彝汉双语文学创作和摄影之路,我的大多数灵感都来自于彝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火热的新时代现实生活。民族音乐剧《妈妈的女儿》改编自彝族民间抒情长诗《阿莫妮惹》。《阿莫妮惹》是一部广泛流传于川、滇彝区的最长、最感人、影响很深的优美抒情叙事长诗,历经漫长岁月之后,它已成为了感动灵魂与世界的彝族文学的史诗经典。

《妈妈的女儿》作为凉山彝族民间叙事长诗的代表作之一,常常在彝族新娘出嫁当日与同伴们共同吟唱。诗歌原本通过女儿之口表达出旧社会中彝族妇女对包办婚姻的憎恶和对婚姻自由的渴望之情,现在主要表达新娘对父母的不舍之情。长期以来,这首长诗都以口传形式流传在四川彝区和云南丽江地区,由于其主题和语言通俗易懂,深受彝族群众喜爱。

《妈妈的女儿》由一个彝族女子的深情回忆与哀婉哭诉展开,激越沉郁,百转千回,撼人心魂。它是千百年来彝族女子渴望自由、渴望美好生活与婚姻自主的血泪史,也是大凉山彝族女子在黑暗年代反抗命运的倾诉和精神意志的一个缩影。

《妈妈的女儿》最初是由女子吟唱,带哭腔的歌声起处,听者无一不是热泪盈眶,泣不成声。歌中渗透了生命中的悲伤与凄凉,有着超越种族与国界的非凡感染力。《妈妈的女儿》行行是泪,充满了深入骨髓的疼痛感。全诗可以说是泪水凝结而成的,其情感的深度已经决定了内涵意蕴的深度。

正是彝族女子对那遥不可及的幸福与自由的向往与期盼,对哀伤、苦难与悲伤的反复歌吟,让人真正感受到来自民间底层心灵与情感的力量,因而让世界都会为之感动。

《妈妈的女儿》是一个真实的阿莫妮惹故事。古时候,“阿莫妮惹”确有其人,她是凉山州普格县的人,生活在普格县阿尼山下,是阿尼家族的美女。她漂亮、聪明、能干,很受邻里、前辈和同伴们的喜爱。只是因为包办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可抗拒,婚姻遭受极大的不幸,最后悲惨死去。

7.jpg

8.jpg

阿莫妮惹的一生非常典型,彝族人民为了牢记她、怀念她、赞颂她,把她的故事用她自己平时讲述的形式和她常用的精美的词句表述串联起来,以民间流传的方式慢慢流传开来,自然形成了今天口口相传的彝族著名的叙事长诗《阿莫妮惹》。

阿莫妮惹在彝语中的意为“妈妈的女儿”,也通常泛指所有的彝族女性。她是千千万万个彝族妈妈的女儿的代表。一切真善美都在女儿的身上得以完整的体现,一切人间的酸甜苦辣,妈妈的女儿也都经历了。我也时常在想:人世间为什么妈妈的女儿那么苦啊,当女儿真的太苦了。我也经常在别人面前说:当彝家的女儿真快乐,有那么一部叙述女儿成长的长诗,真是独一无二的作品。

《阿莫妮惹》是彝族妇女在闺房里口耳相传的叙事抒情长诗,叙述的是妈妈的女儿从出生、成长、婚姻到孕育那如泣如诉、血泪声声的一生,它是彝族妇女用血泪凝成的诗篇,也蕴含着彝族妇女内心深处对自由婚姻的追求与向往。

作品语言朴素生动,比愉形象奇特、富有感染力,成为彝家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名诗,尤为青年男女所喜爱。“妮惹”从出生到童年、青年、婚后的生活经历,分为序歌、出生、成长、议婚、订婚、接亲、出嫁、哀怨、怀亲、明志等十章。

妮惹从“出生呱呱落地到二、三岁时,锅庄当作伴;站时柱子当作伴,走时妈妈裙襟当作伴,长到四岁时,手拿竹条把猪赶;长到五岁时,父亲常来打,母亲常来诓;长到六岁时,屋檐下是女儿常坐的地方,院坝是女儿蹦跳的地方;七、八岁时,身穿一件烂蓑衣,头戴一顶破斗笠,放羊时跟着羊群后面跑,收割时麦穗碰着头;长到十二三岁时,辛辛苦苦去放猪,天黑才能回到家;长到十七八岁时,婚姻不自主,父母想把女儿嫁出去,哥哥想赚妹妹的彩礼钱”。

妮惹在父亲身边亲眼见到包办的残酷现实,使“女儿”懂得“哥哥是主人,妹妹是客人;哥哥是家养的,妹妹是零花钱”;“女儿”就像“小鸡欠了鹰的账,躲在墙脚下也没有用;鱼儿欠了水獭的账,躲在河底也无用”。 “女儿”呼告娘家的叔爷父兄们,“馋了吃狗肉, 狗肉止不了馋;渴了喝狗汤,狗汤解不了渴;冷了穿狗皮,狗皮不防寒;穷了卖女儿,卖女财产富不成”。“女儿”最终还是被包办出嫁远方。

“女儿”哀诉道:“血已换成酒喝,肉已换成肉吃,骨已换成钱用,女儿不走不行了,冰冻三尺也得走,狂风顶天也得走”,受娘家兄妹尊重的姑娘被推向无边无缘的婚姻苦海,远离父母兄妹嫁到婆家后生活凄惨,思乡心更切,叹道:“雾起来送雨,雾已返回天上,雨却落在黑土里;弓起身来送箭,弓已回到弓房,箭却插在土地上;针起来送线,针已返针筒,线却睡在衣缝里;哥起身来送妹妹,哥哥已回到父母身边,妹妹却留在婆家,永远不能回去了。”

9.jpg

10.jpg

“女儿”的痛苦无穷无尽:“思念父母团团滚,想念妹妹昏沉沉,想念兄弟泪长流”,“女儿”恨父母无情:“将马拴在阴山角落里,有草无草都不管;将女儿远嫁偏僻的地方,过好过坏也不管。”连虫儿飞蛾都不如:“虫儿没有爹,泥土当作爹;飞蛾没有妈,树根当作妈,女儿真可怜”,一个在娘家受到父母兄妹尊重的爱女与自己的温暖诀别,到婆家承担了一切的家务劳动,弄得不好还受到婆家兄妹、公公婆婆和众人的讥讽,使得一个刚满17岁的姑娘折磨得欲生不得、欲死不能的境地。

“女儿”呐喊出:“难道人间女儿最渺小?”“难道世上女儿最低贱?”的质问。“妮惹”喊出了广大彝族妇女对男女不平等的抗议,喊出了千百万彝族女子对包办婚姻的强烈不满、悲愤、怨恨的呼喊声,十分感动人。

《妈妈的女儿》通过一个彝族少女在旧时代的彝族社会里,由父母包办被迫出嫁后的叙述和姑娘的自叹,控诉了包办婚姻制度给广大彝族妇女带来的深重灾难。

《妈妈的女儿》,这部反映彝族女性在传统文化当中的社会地位和不平等婚姻制度对女性权利剥夺的彝文经典,今夜以民族音乐剧的形式呈现给观众,充分展现了彝族民歌、传统服饰、风俗习惯、家支观念等族系文化,是《妈妈的女儿》传承史上的一次创举,是一次大胆的试验。

在叙事上,剧目以时间为脉络,讲述一个彝族女孩出生 、成长、订婚、出嫁、生养那如泣如诉、血泪声声声的一生,以哭嫁为主要序章,托山水自然之物言志,唱出一个年轻女性对爱情的渴望、对家的眷念、对命运的妥协和对自由的向往,是对包办婚姻制度的婉转控诉,也是彝族妇女用血泪凝成的诗篇,更蕴含着彝族妇女内心深处对自由婚姻的追求与向往。

总之,普格县的民族音乐剧《妈妈的女儿》地展示了彝族女性一生平凡而又伟大的生命。

看完民族音乐剧《妈妈的女儿》后,我从心里由衷的感谢普格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为世人打造了那么精彩的民族音乐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普格县委、县政府择取了最能代表凉山变革和精神的题材的《妈妈的女儿》,创作除了彰显凉山彝族审美旨趣、传播新时代凉山彝族的价值观念,反映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价值追求的优秀作品,为展示生动立体的普格谱写了新篇章。

我从内心里欣赏普格县委、县政府的高瞻远瞩和对文化工作的具体落实,点赞他们对优秀传统彝族文化的尊重、保护、传承、发扬和创新。可以这样说,生活在普格县从事宣传文艺工作是幸福的。

凉山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发展工作,2021年11月召开的州第九次党代会、2022年1月召开的州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把“打造全省文艺副中心”写进了报告,科学确定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吹响了“建设民族地区文化强州”“争创全省文艺副中心”的号角。凉山建设四川省文艺副中心,其时已至、其势已成、其兴可待。

2023年2月10日,凉山州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六次代表大会召开。会议强调要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奋力开创凉山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为创建四川文艺副中心,建设新时代文化强州,开启现代化凉山建设新征程贡献力量。

凉山文艺界的蓬勃发展助力凉山一贯坚持的文化惠民,丰富生活、陶冶情操、塑造精神,温润着凉山人的幸福生活。2023年12月27日,凉山州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召开,州委书记虞平指出,要全面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打造更多彰显时代特征、凉山特质的文学文艺精品,让文化产业成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要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实施传统文化发展工程,强化中小学校传统艺术教育,夯实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根基。要深入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充分挖掘“彝海结盟地·五彩大凉山”深厚内涵,打造“夏季清凉·凉山真凉”“冬季暖阳·凉山不凉”全时旅游品牌。

11.jpg

凉山也是文艺之花盛开的沃土,报告文学《悬崖村》荣获四川文学奖、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奖”、四川省人民政府文艺精品奖、中国好书奖、全国农民喜爱的百种图书、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徐迟报告文学奖、中国广播电视大奖,被翻译成英文、俄文、法文、葡萄牙文等27种语言文字在国内外发行发表,民族歌舞剧《火塘》荣获第五届四川文华剧目奖,歌曲《阿普》、民族歌剧《听见索玛》获得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奖”……大力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时代主旋律,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生动诠释了民族团结与党的政策深度融合的主旋律,通过文艺创作、红色教育、民生改善和产业振兴,构建了“党的政策引领—民族团结实践—群众共享成果”的良性循环,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鲜活样本。

加快文化繁荣发展是时代的召唤,是凉山州各族人民的共同期待。凉山坚定文化自信,发挥独一无二的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实施文化强州战略,打造文艺精品,发展文化产业,增进民生福祉,全面促进文化繁荣发展,让各族群众人心归聚、精神相依,让文化建设成为助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文艺工作者要在作品中用心用情讲好凉山故事,就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了解人民的辛勤劳动、感知人民的喜怒哀乐,洞悉生活本质、把握时代脉搏,领悟人民心声,让人民成为作品的主角,把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伟大时代。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自觉把凉山各族人民作为文艺创作的服务对象和表现主体,积极开展群众性文艺惠民活动,创造出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引导各族群众在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中凝魂聚气、提神鼓劲。积极投身凉山现代化建设的火热实践,把笔头和镜头对准凉山加快高质量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全方位、多形式展现凉山发展新业绩、新经验,讴歌凉山干部群众豪情满怀、斗志昂扬的精神风貌和时代风采,用真挚的情感、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讲好凉山故事,广泛凝聚起全面推动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

文艺工作者要扎根大美凉山、深耕文化沃土,以更加出彩的精品力作述说风采。深耕厚重文化土壤,踏遍凉山大地,倾听人民心声,运用丰富多彩艺术形式,创作更多更好文艺作品,充分彰显凉山历史之美、人文之盛、创造之力、发展之果。赓续优秀传统文脉,加强对历史文物和民族优秀文化载体的收集整理、保护利用,深入挖掘其多重价值,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传播更多承载凉山文化、时代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让凉山优秀传统文脉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守望共有精神家园,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从彝海结盟光荣传统、伟大建党精神、脱贫攻坚精神中萃取精华,以更为深邃的视野、更为博大的胸怀、更为自信的态度,推出更多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更好地激励团结奋进中的凉山各族儿女,更加意气风发地开创美好未来。

真心希望文艺工作者们,继续用文字和图片记录下大凉山的美好,用心灵感受这片土地的韵味,创作出更多符合新时代要求,有筋骨、有情怀、有内涵、有温度的优秀作品,用文艺作品讲好生动立体的凉山故事、传播凉山好声音。

作者简介

阿克鸠射,彝族,四川凉山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获骏马奖、徐迟报告文学奖等。出版《雾中情缘》《悬崖村》《阿克鸠射作品选》等14部作品。

责编:黄煌

一审:黄煌

二审:易禹琳

三审:杨又华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