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繁体
日本語
한국어
Español
ພາສາລາວ
ภาษาไทย
русский
français
Italia
Deutsch

彝族十月太阳历的智慧

2024-01-23

刘明武 云南南诏研究中心 2024-01-22 14:23

十月太阳历背后的智慧与当代难题的解答

刘明武

以天文论人文,是中华先贤的基本思路。以太阳论天气,是中华先贤的基本方法。在这一思路与方法下,产生出了具有永恒意义的一系列成果,例如冬至夏至、奇偶之数、直角三角形、音律之律。继承了先贤的思路与方法,可以解答当代西方文化解答不了的一系列难题。

一、文化研究中值得深思的几个问题

1.研究中华文化,不应该仅仅盯住华夏一域,还应该放眼华夏周围的“四夷”,否则多民族文化的“一致性”或“相似性”的难题就难以解答。

2.研究中华文化,不应该仅仅盯住汉族传承的文化,还应该关注少数民族传承的文化,否则“一种文化”解不开的难题就永远难以解答。

3.研究中华文化,不应该仅仅盯住儒家、道家,还应该关注儒道两家之前的文化,否则文化“如何起源”的难题就难以解答。

4.研究中华文化,不应该仅仅盯住甲骨文文字,还应该关注创造文字的思路与方法,否则文字“如何产生”的难题就难以解答。

5.研究中华文化,不应该仅仅盯住有字之经典,还应该关注无字书的天文,关注经典之外的茫茫宇宙与宇宙间的日月星辰,否则经典“如何产生”的难题就难以解答。

6.研究中华文化,不应该仅仅盯住祖先的 “这个”与“那个”一系列实际成果,还应该关注伟大成果背后“为什么有”的思路与方法,否则只能永远颂扬祖先的贡献而不能自我产生新的贡献。

伟大而优秀的中华文化是多民族融合的产物。伟大而优秀的中华文化不是起源于文字,更不是起源于儒家、道家,而是起源于文字之前、远古时期的天文历法。天文历法决定着“何时下种”与“何时收获”、决定着“何时祭祀”与 “何时过节”、决定着“如何生产”与“如何生活”……笔者试图从远古时期的天文历法人手,找出中华先贤创造中华文化、创造辉煌文明的思路与方法,从而解答历史遗留的一系列理论难题与当代西方文化不能解答的一系列实际难题。错误与谬误之处,敬请方家批评。

二、彝族十月太阳历简介

彝族文化保留了一种十月太阳历,这种历的基本结构与年、月、日的划分如下:

1.由年、季、月、旬、日与年节六大元素所组成。

2.一年分五季,五季称五行。一行72天,五行五季360天。五行用木、火、土、金、水五行来表达。

3.一年分10个月,一个月36天,10个月 360天。月序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依次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来表达。

4.一个月36天分三旬,每旬12天,12 天依次用十二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来表达。

5.年分平年与闰年。平年365天,闰年366天。四年一闰,四年之中三年为平年,一年为闰年。四年的时间总长度为1461天,年的平均间长度为365.25天。

6.以冬至、夏至为大小两个年节。平年5天,大年3日,小年2日。闰年年节6天,大、小年均3日。过年日不计算在月内,单独计为阴阳生生不息、周而复始的交替日。

7.年论阴阳,月论阴阳。十月太阳历一年两截,两截分阴阳,前一截为阳,后一截为阴。两截之分,吻合于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来一往。前一截,太阳由南而北;后一截,太阳由北而南。五行每一行分两个月,两个月分雌雄:偶数月为雌,奇数月为雄。以阴阳论之,是奇数月为阳,偶数月为阴。

阴阳五行、天干地支,像一条完美的项链一出现在十月太阳历中。能用天文历法完整完美解释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的,在今天的民族大庭中,唯有彝族文化。

天文历法是一个严密的数理体系,阴阳五、天干地支是一套完美的哲学体系。形而上哲学体系,恰恰源于严密的数理体系。数理体系、学体系的第一落脚点就是时间与空间。这里就阴阳五行在源头文化与先秦诸子中无处不在的奥秘。

十月太阳历,在中原已经失传。但在《黄帝经》、《管子》、《冠子》、《淮南子》里还可以看到五行历(一行72天)的影子。

三、形成十月太阳历的思路与方法

以天文论人文,以太阳论天气,这是十月太历的基本思路。将太阳视运动严格定量,这是月太阳历的基本方法。

将太阳视运动在数字中量化,形成数字化的,(分出阳年阴年,分出金、木、水、火、土五,分出月、旬),这是十月太阳历的具体方法。

这种思路与方法所产生的成果,一符合自然现律,二具有永恒性与常青性。下面以冬至、夏至两个年节来说明问题。异常简单的两个节令,实际上有着异常丰富、异常重要的含义:

1.天文意义。冬至、夏至,是太阳与地球的两个对应点。冬至、夏至,是太阳视运动的两个“至于”点。至者,止也,到此为止也。冬至,日影最长点,太阳至于南回归线;夏至,日影最短点,太阳至于北回归线。冬至、夏至,实际上太阳与地球的对应关系中一南一北的两个端点。

2.时间意义。从冬至到夏至,从夏至到冬至,是一个完整的太阳回归年。太阳回归年,时间上有着严格的规定性,当时确定的365.25天。元朝郭守敬精确为365.2425天,今天的数据是365.2522天。上下几千年,太阳历的时间长度数据的进步仅仅体现在小数点第二位之后。

3.时空意义。冬至,太阳至于南;夏至,太阳至于北。冬至、夏至,实际上是太阳视运动空间中的南北两极。一个太阳回归年,太阳视运动的空间轨迹是一个椭圆。太阳运行一度,历中记载一天。椭圆365-366度,历中365-366天。椭圆表空间,历表时间。时间与空间,在太阳历中形成了一体关系。

4.气候意义。冬至,论寒暑之寒;夏至,论寒暑之暑。冬至、夏至,实际上是气候变化的寒暑两极。两极的变化是:寒往暑来,暑往寒来。

5运动意义。冬至、夏至,界定出了一个无限循环的运动。站在地球上看太阳,太阳是动态的。太阳之动,是南北两极的无限循环运动。太阳在两个极点之间循环一次,即一个太阳回归年。动,是绝对的。牛顿力学中的“静止状态”,在无限循环的运动中根本不存在。

6.人文意义。中华先贤在太阳回归年的寒暑两截中抽象出了阴阳观念。寒阴暑阳,冬至、夏至实际上是阴阳两极。阴阳两极,可以合理地解释“阳极生阴,阴极生阳”、“物极必反”、“原始反终”、“终者有始”等一系列具有常青意义的人文哲理。

7.升降意义。《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升降出,无器不有。”阳升阴降,冬至是阳气上升点,夏至是阴气下降点。苹果落地,牛顿从中发现了万有引力。万有引力,解答了有形之物的下降。但是,无法解释无形之气、有形之火苗的上升。阳升阴降,能够合理地解答升降问题。

8.生命意义。冬至,是万物的萌芽点;夏至,是万物的成熟(枯黄)点。现代物理学只解释物质的成分与结构,却不能解释物质与生命的关系。冬至、夏至,可以轻松地解释万物“一岁一枯荣”。生命与太阳之间的定量关系,得到了令人信服的解答。

9数理意义。十月太阳历远远早于文字。文字之前的十月太阳历是奇偶之数表达的:上九下一,左三右七,四二为肩,八六为足。表达十月太阳历的图形,彝族名称为“鲁素”。 鲁素,音近洛书,汉语意思为“龙书”。彝族称龙书,汉族称洛书,两个民族都有奇偶之数组成的书。史前的文化在当代还有没有意义?美国发射寻找外星人的太空探测器上,刻有可以代表地球人智慧的几个标志,其中有四阶幻方图与直角三角形。洛书为三阶幻方,是幻方之鼻祖。由此可见龙书(洛书)的永恒意义。直角三角形与四阶幻方,在西方是两回事,在东方的洛书中却是一回事三阶幻方中包含有直角三角形。

冬至、夏至,一年一循环,千年不变,万年不变,这是规律而永恒的成果。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十月太阳历的思路与方法是正确的。

规律而永恒的成果背后,必然有规律而永恒的思路与方法。这说明太阳历的思路与方法是常青而永恒的。

四、十月太阳历背后的智慧与当代难题的解答

天文历法是一个严密的数理体系,阴阳五行、天干地支是一套完美的哲学体系。形而上哲学体系,恰恰源于严密的数理体系。数理体系、哲学体系的第一落脚点就是时间与空间。一切从时空中来,所以时空可以论一切。十月太阳历的智慧可以解答历史与现实中三方面的重大难题。

(一)可以解答文化领域内的难题

1.可以解答文化的起源问题。中华文化的源头起于何处?群经以《周易》为首,《周易》以六十四卦为首,六十四卦源于八卦,八卦之前还有图、还有书河图洛书;如此顺序揭示这样一个事实:中华文化源头在图书。还有一个重要事实是:在《周易》之中,卦是圣人的作品,而图、书则是圣人“则之”(效法)的圣物。如此事实告诉后人,图、书比卦更具有根本性

今天之世界,对文化起源有一个共识:天文学是人类第一学。天文学的第一落脚点在历法。所以,彝族文化用天文历法解释图、解释书,与世界共识是一致的。

用玄虚的故事解释图、解释书,与崇尚自然的文化精神不符。如此解释,不能令人信服。

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中华文化不是起源于文字,更不是起源于儒家、道家,而是起源于无字书表达的天文历法,具体的源头在十月太阳历。之所以敢于下出如此结论,因为十月太阳历能够完美地、合理地、连贯地解释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的出处。

2.可以摘掉中华文化与中医文化头上的 “玄学”帽子。阴阳是《周易》的基础,阴阳五行是《黄帝内经》的基础,《周易》是中华文化的基础性经典,《黄帝内经》是中医文化的基础性经典,这证明阴阳五行是中华文化与中医文化的共同根基。阴阳五行从何而来,本源在处?《周易》与《黄帝内经》均没有给予清晰而合理的解答。正因为找不出本源,从“科玄之争”开始至今,百年来的文化批判运动,一直视阴阳五行、天干地支为虚无缥缈的、不可实证的“玄学”。十月太阳历中的阴阳五行,均具有严格的规定性,均具有“可以重复、可以实证、可以测量、可以定量”的四大特征。

天干地支,与阴阳五行一样,是文化中的根本问题。地图上的子午线,表达的是空间。《辞海》、《辞典》干支纪年表,表达的是时间。今天的航空、航海,均无法离开子午线。《周易》与《黄帝内经》均运用干支,但两部经典均没有解释干支的来源。原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先生曾追溯过干支问题,但没有追溯出本源。彝族文化用干支解释天文历法中的月序与日序,这是令人信服的。与阴阳五行一样,天干地支唯中华民族所独有。异常简单的干支,包含的是自然法则与自然规律。以子、午两支为例,这两支可以表达空间中的南北,可以表达时令中冬至、夏至,可以表达一天之中的中午、子夜,可以表达一天之内的阴阳转换,可以表达一年之内的阴阳转换,可以表达音律中的黄钟大吕之声;干支纪年,可以千万年次序不乱。

用天文历法合理地解释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约来源,是彝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一大重要贡状。历史将会证明这一贡献的伟大意义。

十月太阳历中的阴阳五行、天干地支,与玄学毫无关系。玄学的帽子,可以摘掉了。

3可以解释中华文化常青性的奥秘。天文历法,有着严格、严密的规定性。严格、严密的规定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体现在时间上;二体现在数字上;三体现在无限循环的重复实证上。阴阳五行,属于形而上的哲学体系。这个形而上的哲学体系,恰恰源于一个严格、严密的数理体系。以数理体系为基础,这里可以解释中华文化永远常青的奥秘。太阳万古长青,太阳法则万古长青,太阳历万古长青,太阳历中的数据万古长青,以此为基础的中华文化永远会保持青春。

(二)可以解答自然科学领域内的难题

1.可以解答厄尔尼诺现象的奥秘。厄尔尼诺现象,汉语译为“圣”。这是一种海洋异常现象,发生地点在沿赤道一带的太平洋上,异常现象是洋面水温比平常增高2左右,发生时间总是在圣诞节前后,所以命名为“圣”。西方现代科学无法认识这一奇特的大洋现象,所以在西方称为“谜”。

有其果必有其因。割裂了天文与天气的必然联系,无法认识这一奇特现象及所有奇特现象背后的根本原因。用卫星认识天气,不可能解开厄尔尼诺现象之谜。放在十月太阳历“以天文论天气”、“以太阳论天气”的思路与方法之下,谜底即刻可以得到清晰地解答。“圣”之圣,与圣诞节这一时间段相关。圣诞节12月25号,节前的两三天恰恰是十月太阳历中的冬至。奇异的现象次次都发生在冬至前后。由此可以断定,冬至前后的异常现象与太阳相交于南回归线相关。南回归线属于空间线,冬至属于时令点,用这一空间线与这一时令点,可以解开厄尔尼诺现象之谜:形成厄尔尼诺现象的空间原因是太阳相交于南回归线,形成厄尔尼诺现象的时间原因是十月太阳历界定出的冬至点。太阳,是形成厄尔尼诺现象的基础性因素。年年有冬至,但必非年年“圣”,这说明在太阳与地球之间还有第二因素决定着“圣”的发生。第二因素可能是金木、水、火、土五星中的一员或两员。

2.可以解答暴雨、台风的奥秘。从太阳与地球的对应关系手,可以清楚地认识北半球暴雨与台风的规律性赤道北回归线赤道这两条天文线界定出的空间,是暴雨与台风发生的空间段;春分一夏至一秋分,这三个时令点界定出的时间段,是暴雨与台风发生的时间段。就我国而言,夏至点是暴雨、台风的来临点,秋分点是暴雨、台风的密集点。以两线(赤道与北回归线)三点(春分、夏至与秋分)为框架,从太阳与地球的对应关系手,可以清楚地认识暴雨、台风的起始点与结束点。

3.可以解答龙卷风的奥秘。龙卷风多发生在美国。龙卷风在美国,也称之为谜。放在太阳背景下来看,龙卷风是有规律性可循的。清明节前后,是龙卷风的发生点。此时的太阳,位于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

4.“三线四点”可以揭示各种天灾的基本规律。三线,是南回归线、北回归线加赤道线。四点,是太阳相交于三线形成的四个时令点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天文三线、时令四点,揭示了春夏秋冬的变化规律,揭示了风霜雨雪的变化规律。

以天文论人文,这是先贤的思路。以太阳论天气,这是先贤的方法。沿着先贤的思路与方法再前进一步,就可以认识各种天灾的规律性。

太阳相交于南回归线,冬至。冬至点,是暴雪、严寒来临点,是厄尔尼诺现象来临点。

太阳相交于北回归线,夏至。夏至点,在中国是台风、暴雨来临点。

太阳南来相交于赤道,春分。春分点,是天气晴朗点,是天气回暖点。

太阳北往相交于赤道,秋分。秋分点,是台风、暴雨的密集点,也是西伯利亚冷空气的南下点。

太阳是决定天气的基础因素。月亮、金、木、水、火、土五星,是决定天气的重要因素。

太阳与地球之间,永远是两点一线的对应关系,这是永恒不变的。但两者之间的对应点却时时刻刻都在变。变,是循环之变。太阳与地球对应关系的循环之变,决定了春夏秋冬的循环,决定了风霜雨规律。

正常的变化,有正常的天气。异常的变化,有异常的天气正常是天气,异常是天灾。异常,实际上也是有规律的异常异常,就是太阳与地球之间出现第二、第三者。月亮,每月与太阳、地球构成两次三点一线的关系。每一次月圆之时,正是三点一线之时。此时,正是大潮潮涨之时。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会与太阳与地球构成三点一线或四点一线关系,应该是形成天灾之时。

钱塘江大潮发生在地球上,但钱塘江大潮发生的原因在月亮。大潮的发生是有规律的,这个规律就是在太阳、地球、月亮构成三点一线关系时。

地球是太阳系的一个成员,地球上发生的任何事情都与太阳有着根本性的联系,例如小草的发芽,小花的开花,小鱼、小虾的繁殖等,地震、海啸如此天大的灾难难道与太阳没有联系吗?以地球与太阳的对应关系为基本思路,以太阳为根本(第一)因素,以月亮、五大行星为辅助因素,可以求证各种天灾在时间与空间的规律性。

天灾有必然性!有必然的天灾而不能作出必然的预报,这是思路与方法上出了问题。恢复 “以太阳论之”的思路与方法取代“以卫星论之”,将卫星等现代化仪器作为辅助性手段,一定可以像确定冬至、夏至那样,找出天灾在时间空间中的规律性。

离开了天文因素,离开了“以太阳论之”的论证方式,仅仅局限于“以卫星论之”,根本无法认识天灾在时间、空间中的规律性。

5.可以为现代物理学提供理论基础。始于西方的现代化,其基础是现代物理学。现代物理学始于牛顿力学,牛顿力学的基础是天文学。(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是:第一,行星轨道是一个椭圆,太阳在这个椭圆的一个焦点上。第二,行星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第三,所有行星的椭圆轨道的长半轴的 3次方与公转周期的平方的比值都相等。)有了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这一基础,才产生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但是,开普勒三定律所认识的只是局部事实,这里没有系统性,没有全局性,没有规律与永恒。十月太阳历认识的是规律与永恒。第一,太阳视运动的轨迹是一个椭圆,这个椭圆度数在365-366°之间。第二,椭圆中间有阴阳两个焦点。第三,太阳视运动一周天,历中 365.25天,万物生长收藏一个过程,时空物密不可分,在此形成了时空物三位一体的时空观。十月太阳历解答的是太阳与时间、太阳与空间、太阳与气候、太阳与生命、太阳与圆周循环,总之,“以太阳论之”的智慧远远高于开普勒 “以人论之”的智慧。正是因为没有稳固而雄厚的基础,所以牛顿力学止于爱因斯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仍然没有解答终极问题,所以又有了量子力学,又有了同样是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玻尔与爱因斯坦的长时间争论。1981年,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物理学学会主席、美国哲学学会副主席惠勒教授到中国访问,演讲时下出一个令人震惊的结论:“物理学的基础结构注定要坍塌并将重建在一个新的基础之上。”物理学重建的基础何在?换言之,什么才是物理学重建的基础?这个问题,惠勒教授没有直接回答,但是阴阳太极图赫然出现在了惠勒演讲集《物理学和质朴性》的第1页上。阴阳,只有用天文历法解释,才能解释出浑厚而清晰的含义。天文历法中的阴阳,与太阳相关的阴阳,与日月相关的阴阳,这是中华文化与中医文化的基础,这是诸子百家的基础,只有从这里出发,才能演化出新的物理学。

(三)可以解答医学领域内的难题

1.可以解答“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养生的合理性。《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出现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论断:“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长之门。” 以四时论万物之根本,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万物生长收藏的规律是由四时决定的。但圣人为何要遵循“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次序,《黄帝内经》中没有作出清晰解释。中医之玄,这是一例。十月太阳历中的一年两截的阴阳之分,合理地解答了这一难题。养生之序,首先要合于太阳之序。太阳由南回归线到北回归线,这半年天气越来越暖,万物由萌芽到茂盛人体随太阳,随万物而变,所以要养阳养生发之气。太阳北回归线到南回归线,这半年天气由热而凉、凉而寒,万物由茂盛到成熟再到枯黄,人体随阳而变,随万物而变,所以要养阴养血养五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奥秘,就在于养之序首先要合于太阳之序。

2.可以解答针经纲纪“一与九”的合理性。经有纲有纪,针经之纲纪为何?《黄帝内经九针十二原》篇指出,针经之纲纪在于一与九”两个奇数―“始于一,终于九焉”。一与九”这两个奇数为何可以成为针经之纲纪,是一道历史大难题,至今也没有答案。彝族龙书(洛书)中的“一与九”,十月太阳历中的冬至与夏至。“一与九”表达的是寒暑两极,表达是阴阳两极、南北子午两极、动态的升降两极。“一与九”实际上是太阳历的代名词,针经实际上是以太阳历为纲纪的。太阳法则、月亮法则、北斗法则,这三大法则构成了《黄帝内经》的理论基础,而太阳法则为《黄帝内经》的第一基础。

3.可以解答《黄帝内经》中的一系列基础性难题。“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也。”这一论断,在《黄帝内经素问》中出现了一次,在《黄帝内经灵枢》中又出现了一次。年,是天文历法中的概念。“年之所加指的是天文历法的推演。《黄帝内经》中的“天地之正纪”,《黄帝内经》中的针经之纲纪,《黄帝内经》中的四时、五行、六气、八风、九宫、五音六律,只能也只有放在天文历法中才能得到清晰明白而正确的解答。天文历法有太阳历、太阴历、北斗历,有三历合一的阴阳合历。认识了这四种历,首先是太阳历,才能真正认识《黄帝内经》,才能真正认识中医文化。

五、重新认识以“太阳为根本”的中华文化

以十月太阳历为基础,抽象出了阴阳五行、天干地支;以阴阳五行、天干地支为基础,演化出了中华文化与中医文化。阴阳五行之理,是太阳之理。阴阳五行、天地支之数,是太阳之数。历法改革,阴阳合历取代了太阳历,春夏秋冬四时取代了金木水火土五行,但五行的架构仍然得到了保留。五行与四时,既是天文历法中的常识,又是中华先贤论证问题的依据,而且是论证一切问题的依据。中华先贤论证问题的依据,这种论证方式,就是“以太阳论之”。 《管子枢言》:“道之在天,日也。”《管子》指出,太阳可以论道。“以太阳论之”的论证方式,实际上就是“以道论之”。道,在太阳中、在日月中。“以道论之”的文化,优于“以神论之”的西方文化。所以然者何?神永远无法认识,而道(太阳月亮)却时时刻刻都在人们身边。太阳的常青性决定了中华文化与中医文化的常青性。

六、重新评价彝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源头的中华文化,应该是多民族融合的产物。彝族,是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所以,研究源头的中华文化,无论如何不能忽略彝族文化。

阴阳五行,在先秦文献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运用阴阳五行,是先秦华夏文化的基本特征。但是,部部经典没有一部解释阴阳五行的来源,诸子百家没有一子、一家解释阴阳五行的来源。在中华大地上的民族大家庭,能够完整、完美.一气呵成解释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的唯有彝族文化。如果没有彝族文化,阴阳五行这个千古文化之谜,永远没有谜底。重新评价彝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贡献,这是理由之一。

秦始皇焚书,没有焚掉彝族同胞的书;汉武帝独尊儒术,没有影响彝族文化的全面传承。彝族文化有根有源,没有发生源流的变质。重新评价彝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贡献,这是理由之二。

彝族文化有独立的文字、有独立的语言、有独立的思维方式。“三独立”为特征的彝族文化,保留了与中原华夏一模一样的书(彝族称 “鲁素”,音近洛书,汉语意思为“龙书”),一模一样的图(彝族称“付托”,音近河图,汉语意思为“阴阳联姻)。重新评价彝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贡献,这是理由之三。

夜郎自大不好,汉族自大也不好。过去有句话,说是“帮助少数民族进行文化建设”,现在我的认识是:应该借助少数民族的文化,进行中华文化的正本清源。

我提出三个建议,与彝族同胞、与广大文化研究者共勉:

第一,研究祖先,不能仅仅停止在“祖先有这样,祖先有那样”的具体成果上,还应该继续追问“祖先为什么有”的思维方式上。

第二,研究“祖先有”的时候,还应该追问一下“我有没有”,即祖先创造出了伟大,我创造出了什么。

第三,先贤创造出了领先于世界的中华文明,运用先贤的思路与方法,今天的我们能否再次创造出新的领先于世界的文明?!

(此文刊发于2012年《汉学研究》第十四期栏目头条

参考文献:

[1]王子国翻译,《土鲁窦吉》,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年

[2〕罗国义、陈英翻译,《宇宙人文论》,北京:民族出版社1982年

[3」王正坤编著,《彝医揽要》,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4年

[4]李维宝等著,《云南少数民族历法研究》,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9年

[5」张善文等译注,《十三经》,广州:广东、广西、陕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

[6」彭文辑,《百子全书》,湖南:岳麓书社1993年

[7〕西汉张苍邓编撰,《九章算术》、《周骸算经》,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年

8〕西汉司马迁撰,《史记》,北京:台海出版社 1997年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