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繁体
日本語
한국어
Español
ພາສາລາວ
ภาษาไทย
русский
français
Italia
Deutsch

作家自传|阿克鸠射:我与《悬崖村》的故事

2024-08-27


原创 阿克鸠射 传记文学杂志
2024年08月22日 09:03
图片


“今天的悬崖村已经闻名全国,让悬崖村闻名的,已经不是这里的藤梯,而是悬崖村发生的改变。透过悬崖村,可以看见凉山彝区幸福的未来。孜莫格尼(吉祥如意)!卡莎莎(谢谢大家)!”——2020年9月25日晚,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隆重举行。我的作品《悬崖村》荣获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在颁奖典礼上,我作了上述获奖感言。


我是一枚幸运的“种子”,不仅在改革开放的春天里成长,而且有幸参与、见证、报道了生我养我的彝家山寨发生的巨大变化,并和悬崖村结下了不解之缘。


彝家放羊娃


1979年12月,在一个大雪飘飘的深夜,我出生在四川省昭觉县四开镇一个叫作瓦洛觉迪的彝家山寨。儿时,在火塘边听父母讲大山里的各种故事、歌谣、谚语;在橘黄色的煤油灯下,父母手把手教我写字和讲解彝族传统文化;在故乡的蓝天白云下、在草地山坡上无忧无虑地追赶着羊群;与同龄人一起捉鸟套鸟、幻想山外世界的童趣……这些都是我精彩的童年记忆。


儿时的故乡没有电,也没有自来水。村里人唯一能做的就是利用最原始的方式烧山垦荒。那时,村子里家家户户都有一年四季烧不完的柴垛,那些柴都是人们从山上森林中砍来的。或许是上山的人多了,山上到山下又走出一条条山路来。那时,故乡的路也湿漉漉的,仿佛承载着那诉不尽的忧伤和辛酸。


由于家教的影响,小时候我就特别羡慕读书人和写书人,也曾异想天开地在自己心里默默地种下了一粒梦想的种子:“等我长大了,我也要读书、写书,让父母和其他人也能在夜晚灯下读到我写的作品。”


带着这一梦想,1988年9月金秋,我迈进了只有两名(当时一名是代课的)老师、两个班级的乃拖村小学,开始了难忘的求学岁月,并从此与高深莫测的汉语结下了不解之缘。


2004年7月13日,对于我来说是一个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我只因喜欢写作,很荣幸被昭觉县委选中,从偏僻的大山深处步入了县委宣传部工作,转行离开了教师队伍,成为了一名新闻工作者。


从此,我全身心地投入到全县的新闻宣传工作中,从一名普通的助理记者到中级记者、县语委副主任、县记者站站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委外宣办主任、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昭觉县政协党组成员、昭觉县政协提案委员会主任,一路逐渐成长起来……这十余年来我默默地坚守在昭觉县的外宣战线上,写完每篇新闻稿件的那一瞬间,我真正从心底上感觉到自己拥有了奋斗的航标,承担起了社会发展的观察者、记录者和守望者的历史责任。


因为生长于昭觉县,再加上精通彝语与汉语,使我能够从本地区、本民族的角度出发,书写凉山大地的过去与现在。凉山是我写作的素材、灵感的源泉,也是我创作的重要母题。我是一个草根作家,因为草比较接地气,虽然它向上生长的空间有限,但整个大地都是它的舞台。


“遇见”悬崖村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大凉山中有个悬崖村。悬崖村隶属于昭觉县古里镇,位于昭觉、美姑、雷波三县交界的美姑河畔,距昭觉县城72公里,坐落在海拔628米到2400米的山坳中。2016年11月以前,外人入村、村民外出,都必须顺着悬崖绝壁攀爬12段218级藤梯,故得名悬崖村。这里抬头是悬崖峭壁,低头是深沟险壑,有的地方能下脚的空间还不到半个脚掌大。藤梯长年风吹雨淋,朽得很快,攀爬时稍有大意,后果不堪设想。上学的孩子们每进出一趟都战战兢兢,村民们每翻越一次都犹如在“鬼门关”走了一遭。


2010年7月,我陪同时任中共昭觉县委书记白云和县委副书记、县长岳雄华到支尔莫乡下乡调研,得知乡政府工作人员到阿土勒尔村(即悬崖村的前身)要攀爬很长的藤梯才能进到村子里,就与时任支尔莫乡乡长阿皮几体相约,找机会一起去爬藤梯,写一写阿土勒尔村。


2013年2月,在时任中共昭觉县委书记子克拉格的委托下,我带队赴阿土勒尔村和古里拉达大峡谷采访。爬悬崖、走藤梯,调研组克服重重困难,一路走、一路拍、一路采访,经过14个小时,终于从阿土勒尔村的牛觉组穿越到支尔莫乡布色来洛村的大平台上。


我将这次到访悬崖村和古里拉达大峡谷的经过、体验以及感受,写成了8万余字的系列报道《探寻昭觉古里拉达秘境》,于2013年3月在《凉山日报》《凉山城市新报》、《民族》杂志、四川广播电台等媒体上刊发和播放,第一次向外界讲述了悬崖村的故事。


由此,阿土勒尔村和古里拉达大峡谷逐渐引起了外界的关注,住在悬崖边上的莫色拉则攀爬到高处寻找手机信号和3名村民爬藤梯护送15个孩子回到山上的情景,让“悬崖上的村庄”阿土勒尔村成为新闻焦点,引来各方对悬崖村的关注。我也从此与悬崖村结下了不解之缘,开始了之后几年的深度跟踪与采访报道。


一场“春天里的约会”


交通闭塞制约着悬崖村脱贫致富,修路一直是村民们的期盼。经测算,修建通村路需要高达4000万元资金,昭觉县实在难以承担。而是否把悬崖村搬下山,也是困扰了昭觉县很久的一个问题。


2015年,昭觉县迎来了新的希望。


当年11月,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各级党委和政府逐级立下“军令状”,要在未来5年,实现7000万贫困人口精准脱贫。作为全国典型的集中连片深度贫困地区,凉山还是全国少有的“直过民族”地区之一,既存在交通闭塞、基础薄弱、经济落后、社会事业发展不足等共性难题,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是全国贫困问题最突出、致贫原因最复杂、脱贫任务最繁重的地区之一。地处大凉山腹地的昭觉县,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县,更是全国彝族人口第一大县,也是四川省少数民族人口第一大县,还是四川省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贫困面最广的县之一。而悬崖村就是四川脱贫攻坚主战场中最硬的“硬骨头”,是脱贫路上最难攻克的堡垒。


如何破解扶贫难题,从中央到地方都聚焦凉山。2015年12月中旬,中央电视台四川站记者前往凉山实地踩点调研。到了昭觉县后,通过我们的介绍,并阅读了我的系列报道《探寻昭觉古里拉达秘境》后,记者们决定进驻悬崖村采访。从前期踩点到制作播出,经过了半年时间,拍摄团队五上五下悬崖村。


2016年5月,中央电视台有关悬崖村的深度报道播出后,立刻引起全国媒体乃至全球媒体的广泛关注。更让人激动的是,悬崖村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注与关怀。


为改善悬崖村艰难的出行条件,凉山州和昭觉县拨款100万元将藤梯升级为钢梯,出行条件得到很大改善。钢梯修好不到4个月,就有6个来自外村的新娘嫁进村来,慕名而来的游客也越来越多……一时间,旅游成为悬崖村的新产业支柱。


2017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审议,听取时任凉山州委书记林书成代表发言后,特别讲到了悬崖村。他说:“曾在电视上看到有关凉山州悬崖村的报道,特别是看着村民们的出行状态,感到很揪心。”


2018年2月11日,农历腊月二十六,习近平总书记将党的十九大后调研的第一站安排在凉山。习近平总书记如约来到大凉山深处的昭觉县,赴一场“春天里的约会”。在深入大凉山腹地的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走访贫困户时,站在三河村的高处,远眺三河村全貌时,习近平总书记特意询问了悬崖村的近况,时任凉山州副州长、昭觉县委书记子克拉格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了悬崖村的发展变化,并把我拍摄的摄影专辑《悬崖村之变》呈递给总书记,总书记欣喜翻阅后频频点头。他特意叮嘱工作人员:“你们要拿回去,我好好看。”


2018年2月12日,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在四川成都召开。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听取了四川省委、省政府工作汇报后讲道:“从这次我到凉山彝区调研的情况看,你们确实下了一番‘绣花’功夫,彝族同胞生活,彝区面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从2月10日《凉山日报》报道中得知,被称为悬崖村的昭觉县支尔莫乡阿土勒尔村,不仅有了新的钢梯,而且村民收入有了较大提高,村民用电困难已成为历史,互联网已经进入,让人不再揪心了,我看了很高兴。”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下,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指引下,在社会各界的帮扶下,一年多的时间里,悬崖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556级的钢梯,改善了村民的出行条件,改扩建的村小学和“一村一幼”建设给孩子们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还实现了4G移动互联网覆盖。


2019年4月,又有好消息传到悬崖村——村民将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迁入县城的集中安置点。2020年5月12日至14日,悬崖村8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344人走下钢梯,离开已经生活了7代人的山村,陆续搬进72公里外昭觉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安置点,一座座设施齐全的新居等待着他们,实现了村庄从藤梯到钢梯再到楼梯的巨变。悬崖村见证了伟大的脱贫攻坚,它成了一个样板、一份历史遗存,因此凉山州将其整体纳入脱贫攻坚实景博物馆——编号003。悬崖之上的生活从此成为村民们曾经的家族记忆。


2022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与来自四川的益西达瓦委员有一段特别的对话。在联组会现场,益西达瓦委员向习近平总书记展示了由我拍摄的两张悬崖村的照片,藤梯与钢梯对比鲜明。“其中的一张照片和另外一张,同时入选‘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历史展览,反映了大凉山各族群众在党的带领下,‘一步跨千年,跑步奔小康’的生动图景。彝族同胞载歌载舞:‘共产党瓦吉瓦,习总书记卡莎莎!’”益西达瓦委员动情地说。


把自己“变”成悬崖村人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昭觉人、第一个报道悬崖村的媒体人,我对故乡怀有深厚的感情,对悬崖村更有着深深的牵挂。在我心中,一直有个强烈的愿望,那就是将这份情感化作笔下的文字,成就一部反映悬崖村脱贫攻坚故事的作品,献给我最亲爱的乡亲,以及奋斗在全国脱贫攻坚战场上的每一个人。


2019年3月,我的长篇报告文学《悬崖村》在全国出版发行。


从2013年2月起,我60余次到悬崖村,一次又一次爬藤梯、攀钢梯,与村民、基层干部同吃同住,进行了深入采访,用文字和图片记录了悬崖村6年的点滴变化,积累了大量的一手素材。这些素材为我写好悬崖村脱贫攻坚故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6年里,我把自己“变”成了悬崖村人,看到了悬崖村因为新闻报道被广泛关注,切身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切关怀,亲历了悬崖村修建起2556级钢梯的过程,记录了银行、网络、电力走进悬崖村的激动时刻,见证了悬崖村发展产业、脱贫致富、创造幸福生活的历程,也见证了84户村民陆续搬迁至集中安置点的新家,开启了新生活……


6年时间里,现代文明的成果走进了大凉山一个又一个彝家山寨,也走进了悬崖村的家家户户。大凉山再也不像我儿时那样远离现代文明,今天,这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我的笔下,悬崖村这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步跨千年”的“直过”彝族山村,经历了摆脱贫穷落后,如今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跑步奔向小康。我以纪实的手法,通过典型细节和情节的塑造,生动讲述了基层干部和群众的奋斗故事。例如,对于时任支尔莫乡党委书记阿皮几体形象的塑造,我抓住他个子矮小、灵活爬藤梯的细节,用“猴子书记”的亲昵称呼,点出了他和村民的亲密关系。描述阿皮几体披着军大衣,蹲在山顶上思考的身影,塑造出基层干部面临难题时冷静、沉着的形象。“牛书记”是村民对壮实、年轻的共青团凉山州委副书记阿吾木牛的昵称,和阿皮几体形成鲜明对比。“新官上任”时遭遇的雨水、洪水,浇不熄“牛书记”带领村民建钢梯的激情。这些典型人物、典型事件的塑造,使脱贫攻坚故事更加精彩。


我用藤梯到钢梯,再到通往幸福生活的“天梯”的框架,串起了彝区山村脱贫攻坚的生动故事:从古老的恐龙脚印,映出了彝族厚重的历史;探寻罗莫拉达悬崖古洞,写出了悬崖村深厚的文化积淀;红军长征时刘伯承司令员和彝族首领小叶丹的彝海结盟,刻画了民族团结的情深谊长;村民攀爬藤梯,不仅悬着生命,更是吊着故事;孩子们的上学路,不仅充满艰辛,更是承载着希望;基层干部的扶贫路,不仅靠着挥洒汗水,考验的更是智慧;对旅游开发的思考,不仅有抓住机会的兴奋,更有对旅游配套产业的思考……


图片

本文作者在悬崖村的悬崖峭壁上


图片

悬崖上的钢梯


这些情节真实生动地呈现出悬崖村脱贫攻坚的艰辛历程,讲述着彝族同胞脱贫攻坚的奋斗故事。我以记者的敏锐度和使命感,对话上百人,记录下了深度贫困乡村基层干部、党员、村民脱贫奔小康的心声,以及齐心协力建钢梯、养山羊、种油橄榄、开发旅游业、发展教育事业的真实历程。从一个彝家山寨的小角度,反映出彝区脱贫攻坚的艰巨性、复杂性,以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


正是因为有了基层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悬崖村的内生动力被激发了。村民们战天斗地,上上下下3万人次,用坚实的肩头将1500多根、40多吨重的钢管和6000多个扣件背上了山,用粗糙的双手建起了2556级钢梯。有了方便出行的钢梯,有了脱贫政策的指引,悬崖村的村民奔忙在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村民陈古吉成了职业追蜂人,野生蜂蜜给他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俄的来格种上了经济作物青花椒、脐橙;莫色拉博发挥自己善于攀岩的特长,成了悬崖村的攀岩领队……乡亲们的生活蒸蒸日上。


我在描写这些喜人变化的同时,也记录下了村民思想观念的改变。银行、金融服务在悬崖村开通后,村民们巧借资金,搞起了多样的种植养殖和其他产业;4G网络和基站建起后,村民们感受到了信息化的便捷,通过网络把土特产卖到了成都和上海,也让更多的人了解了悬崖村;旅游开发后,村民们看到了食、住、行等商机,切实感受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父母们更加认识到知识和教育的重要性,现代化的悬崖村小学,更是给孩子们的成长插上了翅膀。新一代的悬崖村人不仅能走出大凉山,也会走向成都、上海、北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今天的悬崖村已经闻名全国,让悬崖村闻名的,已经不是这里的藤梯,而是悬崖村发生的改变。透过悬崖村,可以看见凉山彝区的未来。


在彝家火塘边,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全面小康路上不能忘记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家庭。凉山变“暖”了,以超凡的脱贫毅力和奋斗精神,走出贫困,实现着又一次的“一步跨千年”。


翻开彝区的历史,能够清晰地看到在党的领导下发生的巨变,追寻凉山脱贫攻坚的历程,能够清晰地听到中国脱贫攻坚的铿锵脚步声。


过去,彝家山寨里每逢重大事情,都会吹响牛角号提醒族人。如今,愿《悬崖村》化作催人的号角,激荡拼搏全面乡村振兴的奋进力量。


图片

阿克鸠射:《悬崖村》


书写新时代新史诗


“一个贫困村所发生的变化背后的故事,就写在了这样的一本书中,就像一滴水映射出阳光一样,在这本书中映射出的是政府和每一个个体为脱贫攻坚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惊人的成就。”——2020年4月23日晚,2019年度“中国好书”对《悬崖村》作出了这样的评价。


“阿克鸠射的作品《悬崖村》讲述了四川大凉山腹地的悬崖村人在基层党员干部带领下的脱贫故事。1500多根钢管连接出一条脱贫致富路,悬崖村人以自己的辛劳创造汇入与祖国同步前进的洪流,艺术地诠释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2021年4月27日晚,第八届徐迟报告文学奖在授奖词中这样写道。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吉狄马加表示:“阿克鸠射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入生活与社会,以饱满的人性关怀与激情,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了他的见闻、他的感动、他的思想,以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向我们展示了透彻人心的泥土的气息、生命的气息、时代的气息。”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何建明评价《悬崖村》一书说:“‘悬崖’,在大自然里是一种峻险,在人生中是一种苦难或绝望的命运。然而在新时代的中国,一个遥远却令我们十分关切的大凉山彝族山村悬崖村,以其超凡的脱贫毅力和奋斗精神,实现了‘一步跨千年’的奇迹。阿克鸠射的《悬崖村》是泪、是歌,更是壮美……”


《悬崖村》不仅入选2020年、2021年、2022年农家书屋重点图书推荐目录,全国首批“乡村振兴与扶贫扶智”主题出版物书目,中国新闻出版总署全国农家书屋推荐书目;还走出国门,入选2019年“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2020年中央宣传部对外出版项目、中国当代作品翻译工程,分别以英文、俄文、法文、西班牙文、阿拉伯文等21种语言文字在国内外出版发行,还用朝鲜文、蒙古文等5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在《民族文学》上发表,朝鲜文版荣获“2020《民族文学》年度奖”。


图片

《悬崖村》阿拉伯文版、西班牙文版、俄文版


2020年10月,我的另外一部长篇报告文学,也是我国第一部规范彝文报告文学《天梯——来自大凉山阿土勒尔村的脱贫攻坚故事》出版发行,荣获第八届四川省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优秀作品奖。对于我来说,《天梯》的获奖是一种认可和鼓励,它不仅是我的第一部用规范彝文写成的彝文报告文学,也是彝文报告文学第一次在省级文学奖中获奖,实属不易。


目前,对于四川来说,彝文报告文学的创作,还是一项短板和弱项,真心希望越来越多的彝文作家能写出更多读者喜欢的接地气的彝文报告文学。


我是一名基层彝汉双语业余写作者,在创作《天梯》期间,倾注了我大量的心血和时间,2020年4月与出版社签订合同后,因我的母亲突然去世,对我打击很大,差一点《天梯》就“流产”了。所以,正如我在“后序”中所写的那样:《天梯》不仅是我献给悬崖村的亲人们、全国扶贫工作者,更是献给在我创作时不幸去世的母亲的最好的纪念品。


2020年10月11—13日,我创作的12集长篇广播文学剧《悬崖村》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文艺》栏目连续播出,并荣获中国广播电视大奖,由此我也成为中国彝族第一个荣获此奖的作家。


我很荣幸成为第一个采访悬崖村的记者、拍摄悬崖村的摄影师、第一个书写悬崖村的作家。我深切感受到,党和政府对彝族地区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因为文学,我的生命被点缀得异常精彩,心灵被打磨得异常光亮。更确切地说,是我与生俱来的卑微和忧郁找到了合理的表达方向,使我找到了心灵与自然、世界一种神秘而亲切的关系。


透过悬崖村,可以看见凉山彝区的美好未来。悬崖村的路还在延伸,峭壁之上,一条蜿蜒盘旋的新公路正在建设中。路通产业旺,油橄榄已挂果,脐橙长势良好,村里姐妹们手中的彝绣飞针走线,努力绣出新天地。悬崖村已成为一个面向世界、拥抱世界的彝族村庄,见证着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历史巨变。


如今,在我看来,走向新生活的并不是480多位悬崖村的村民,而是我自己,是我的民族厚重的历史与同胞的蓬勃精神。每个人心中都藏着一种乡愁,每个人表达乡愁的方法不同,我选择了用文字来记录这里发生的变化,记录这片土地上的故事。


这个时代给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创作环境,作为作家、诗人,我们应该回到自己的土地上去,在那里寻找自己的创作灵感,实现创作的突破。


因为读书和写作,我先后出版发行长篇小说《雾中情缘》《逐梦彝乡——索玛花开的地方》,散文集《翻阅生活的注脚》,报告文学《悬崖村》《天梯》,长诗集《阿克鸠射作品选》等14部作品。我创作的百余篇小说、诗歌、散文分别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文艺报》《传记文学》等报刊上发表,入选《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彝族卷》《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年度精选·散文卷》《祖国:大凉山向您报告》等十余种文集,多篇文章入选四川省中小学彝文教材。


图片

阿克鸠射:《逐梦彝乡——索玛花开的地方


此外,我的20余幅摄影作品入选“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伟大历程 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等5次全国大型展览。


回归大山深处的文学力量


我的文学创作是从万物有灵的彝乡大地开始的,这是我一生也走不完的彝乡大地,山脉连着山脉,随手一抛便是古老的族人故事和经典传说。从大山深处的瓦洛觉迪山寨走出来,尽管不断地蜕变自我,以力图接近快节奏的外界生活,可是我心灵深处仍牢记着走过曲折山路时的那些艰难和困苦,于是,我的文字就往往要回归到山寨的故事里,着力去刻画那些隐藏在大山深处的荒凉和沉重。


文学创作并不是我所想象的那样简单。从16岁开始写作到今年44岁了,我才发现文学之剑,不是我十年能磨就的……我向文学走得越近,文学却离我越远。文学是我要用一生的心血去爱的情人,我作出的努力越多,我越觉得她的美丽所放射出的光芒和温暖越神圣。


文学创作,对于我来说,越写越难,这是来自我灵魂深处的体会。一个作家要超越自己和别人、要形成自己的风格、又要打破一种风格……这比登天都还难。一部好作品的孕育过程,就如孕育、生产、抚养一个优秀的孩子一样,需要付出太多的心血。不论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都是如此。因为文学创作是需要用心,更需要至真至诚去努力的事业。


说到写作,我始终认为,这是一项长期寂寞而快乐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是一个人在不断成长中构建自己,认识自己,认识自己民族与外界联系的一种表达的方式,与时间和金钱无关,而读者对一个作家的认知和肯定,却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我的理解是最后的胜利常常属于马拉松选手。


图片

2022年,本文作者获第十届四川文学奖特别奖、

第八届四川省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优秀作品奖彝文作品奖


毛姆曾经说过“读书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对于我而言,文学是自己的避难所。因为文学,我的生命被点缀得异常精彩,心灵被打磨得异常光亮,更使我在一个人的彼岸里,懂得有人为我分忧、有人替我分享、有人替我流泪、有人替我歌唱,并在一夜间把苦酒酿成芬芳……更确切地说,是我与生俱来的卑微和忧郁找到了合理的表达方向,使我在百无聊赖之中找到了心灵与自然、世界一种神秘而亲切的关系。


波澜壮阔的新时代,为文学艺术创作打开了无限广阔的天地。在今后的创作工作中,我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真正为人民抒写,与时代同步伐,扎根大美凉山、深耕文化沃土,以更加出彩的精品力作述说风采。深耕厚重文化土壤,踏遍凉山大地,倾听人民心声,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创作更多更好的文艺作品,充分彰显凉山历史之美、人文之盛、创造之力、发展之果。从伟大建党精神、脱贫攻坚精神、彝海结盟光荣传统中萃取精华,以更为深邃的视野、更为博大的胸怀、更为自信的态度,推出更多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更好地激励团结奋进中的凉山各族儿女,更加意气风发地开创美好未来。


图片

本文作者用文字和图片记录大凉山的美好


感谢父母,是你们含辛茹苦把我养大;感谢生活,把我磨砺成一个成熟的人。人生的道路虽漫长,但紧要处往往仅有几步。我真的庆幸,我在人生路上结识了很多好心人,是他们无私的帮助、厚爱和支持,改变了我的命运和人生航向。我将继续用文字和图片记录下大凉山的美好,用心灵感受这片土地的韵味,创作出更多符合新时代要求,有筋骨、有情怀、有内涵、有温度的优秀作品,用文艺作品讲好生动立体的凉山故事、传播凉山好声音,书写新时代的新史诗,贡献出一个彝族作家应有的文学力量和贡献。


作者单位: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政协提案委员会

本文刊载于《传记文学》2024年第8期
“作家自传”栏目



图片
历史视角 / 文学笔触
解读中国 / 了解世界
图片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主管  
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
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
全国中小学图书馆馆配期刊
第三届、第四届、第六届、第七届
中央宣传部
“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
推荐活动入选期刊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精品期刊展”
参展期刊
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
2020/2021/2022/2023/2024“中国精品期刊展”参展期刊

图片
投稿邮箱:zhuanjiwx@126.com
邮发代号 / 82-370   
《传记文学》每期 / 25.00元  
全年 / 300元
全国各地邮局(所)/
《传记文学》编辑部   订购、零售

主编 / 斯日
副主编 / 胡仰曦
编辑部主任 / 史青岳
辑 / 张元珂   黄若天   刘宸芊
特约编辑 / 胡宝亮
美术设计 / 郭卉

图片


分享